思變者研究室

點燃火花,適應流動

AI的著作權議題
人工智慧 Featured

AI的著作權議題

近年生成式AI的發展迅速,更為普及,大眾使用門檻也降低,讓關於AI的議題與權利備受討論。其中AI從訓練過程到產製內容,都是一系列挑戰著作定義及權利的過程,無論立法者、業者或使用者,都關注其監管、治理與各式準則。 除了歐盟的法規與討論外,在不少科技公司發源於美國的情況下,美國著作權局一系列的報告及相關判例也成為重要參考。 我將基於美國著作權局(US Copyright Office)Part 2、Part 3的報告以及一些相關判例和新聞,簡要談談AI的著作權議題現狀及我個人看法。 著作權法的本質 一個可能需要釐清的觀念是著作權法並不是純然基於保護著作出發,反而是一個探討利益應該如何合理分配的法律,也因此我們才需要探討合理使用,而不是全部保護起來不給用,授權的概念在其中當然很重要,實務上「著作權」包含了非常多複雜的權利,比如「人格權」也不只是署名而已。這麼多樣的權利要怎麼合理分配?這就是相關法律及解釋在處理與解讀的問題。 思想(構想)與表達二分 我們可以發現縱觀多數的著作權法,邏輯上並不阻礙資訊流通以及學習,所以我們如果經過學習而學會書本中傳達的觀念、方法或資訊,並不必
18 min read
公共議題 Featured

公共議題解決框架SIDE-A

前言 常用的一些討論工具嚴格來說初始用於相對清晰的因果關係,然而通常公共議題是系統性、非線性問題,此時有兩種因應方向——聚焦問題或通盤檢視。此二種方向並非全然互斥,但仍會影響後續工具操作與資源排序。若要細論之,自是值得深掘。 聚焦問題這個策略的邏輯是當侷限至小區段範圍,在該問題上就類於線性因果關係,讓問題—解方相對清晰,但使用這個方法自然需要顧忌不同問題間的交互作用才能避免不良效應;通盤檢視是從整個系統看不同因素間的關聯,但能否真的了解整個系統以及系統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大挑戰。 兩者不必然互斥,我們能夠先以系統檢視整體狀態,並找出其中可突破之處,將行動分為短、中、長程,針對關鍵點以快速而直接對應的策略因應,並同時以長程計畫深耕制度與組織轉型,並以中程計畫因應轉型過程中的培力與衝擊。 在這篇文章中,我試圖基於設計思考的框架,結合敏捷的部分概念,以一個公共議題調整版的框架概括不同方式,其中的細節與工具當然才是關鍵所在,但這個框架或許也能為大家提供一些靈感。 我將這個框架取名為SIDE-A,也可稱作A面。過去的專輯曾經因為載體特性而區分為A Side和B Side,其中A面通常都是
12 min read